作者:高国潮
作者简介:高国潮,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经济学家,担任多个国家政府经济战略顾问。著有《现代信息技术》《七国电子政务的比较研究》《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金融》《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安全》《领导干部读懂区块链技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三十多部著作。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后羿因为射日有功,于是西王母赠给后羿一枚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作为奖励,但是后羿舍不得抛下嫦娥,于是将不老仙丹交给了嫦娥,让嫦娥收藏起来。后羿的土地蓬蒙偷看到嫦娥藏起了长生不老药,生出了觊觎之心,趁后羿外出,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仙丹一口吞下,然后嫦娥的身躯越变越轻,最后一个人孤零零的落在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几乎所有人从小都听说过,在这个故事里,提到了一个细节——丹药,但这里笔者并不准备就炼丹问题展开论述,而是由炼丹牵扯出的另外一个领域的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战国策》中,记载有方术士向荆王献不死药;秦始皇、汉武帝也追求“长生久视”,向民间广纳方士、遍求仙丹。在古代帝王追求长生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个“副业”——火药,方士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据中国古文献《范子计然》记载,火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于民生领域,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
自唐朝开始,火药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宋代,中国周边受少数民族政权挤压,战争连绵不绝,加大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元代则出现了铜铸火铳,这已经是枪的原型了。
12—13世纪之间,火药最先传入阿拉伯国家,再通过希腊至欧洲,然后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演变、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而后自清王朝闭关锁国开始,火药在中、西方之间的发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当火药再次带给中国人震撼的时刻,已经是中华民族百年灾难的开始。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历史里,无数次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灾难在这片土地上整整延续109年。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4亿中国人,面对敌人的枪炮时,只能凭着一腔热血用血肉之躯抗击来犯之敌,科技代差带来的碾压式打击让中国沉沦百年。
中国作为一个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席位,哪怕是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后期,中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占比也超过三分之一。作为一个经济、人口大国,在面对列强科技碾压下,显得毫无还手之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让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得到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但是我们国家从来不缺乏清醒、务实之人。思想界如《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标志着中国思维方式从传统走向近现代;政府层面则有以“自强”、“富国”为口号兴起的洋务运动。这些早期的科技努力或因时局,或因阶级属性等各方面原因,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科技落后于当时世界的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不管有多困难,原子弹中国人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精神鞭策下,我国科技水平逐步向世界靠拢。四十年改革开放,让我们积累了丰厚的资产,能够随心所欲的加大科研方面地投入,而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让我们有机会一窥世界高端科技水平。任何科技产品推出,即使在国外对我们实施严格技术封锁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出同类产品,网络上曾经流传一句戏言——“看一眼就怀孕”,通俗、形象的说明了我们务实、踏实的研发、制造能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现实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并将之定位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我国第二代核心领导人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1988年,第二代核心领导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将这一表述形式深化,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集中表达、专章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加精准的把握,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与重大意义,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支持中国科技水平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党施政的一个重点方向。近几年,美西方对我们的遏制开始从军事科技领域向民用科技领域蔓延,从芯片到光刻机,处处设卡,万般刁难。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有一段时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潮是误国误民,如果没有及时刹住这股风气,我们很可能又会重蹈覆辙,一旦在科技方面失去话语权,中国会再次沦为待宰羔羊。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当前形势下,高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争夺将是中美竞争的决胜之地。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态势,时间在我,我国科技发展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与美国有一争之力。
一、中国无可比拟的国家体制支持。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中美目前是世界上第一梯队的科技强国,能够成为科技领头羊,与中美两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是两国对科研的态度取向又有区别,中国重“义”而美国好“利”。
中国将科研看作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进而上升到了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这个思想为指导前提下,任何投入、任何付出都可以不计成本,即使很多时候明知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投入持续时间过长利润微薄。中国做事长于规划,勇于坚持,中国制定的政策方向、目标能持续很长时间,几乎不会因为政府轮替导致半途而废。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作为科研主力的各大研究所受计划经济影响弊端凸显,中国高层领导人深刻意识到局限性,在保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管理模式下,开始探索、模仿西方高校机制,建成有本国特色的“计划+市场”科研新方向,同时取消一部分科研计划重叠项目,提高科研效率;除了“节流”,在“开源”方面,我国也在进行一些摸索,由早年间的军工企业民用到前些年的“军民融合”、允许一部分学术领头人将科研成果做市场转化等等,中国科技界正在进行又一重大变革。
美国科研则一般由联邦实验室、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非盈利机构构成美国科研活动主体。在这个以企业为主的科研体系当中,企业即是科研活动的主要投资人,又是科研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还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受益人。企业作为科研主体,必然受制于利润的高低,这就注定了企业不可能开展长远性的研究项目。而美国高校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有进一步开发生产的潜力,但美国政府在科研项目注资方面一向以军事为主,加上新冠疫情以来,通胀、债务危机影响,民用研究经费一再削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虽然美国政府近些年有意识地开展工作,但目标不是为了改善美国人自身生活环境,仅仅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可以说从方向上来讲,就已经走偏。
截至202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分别为4590亿美元和7132亿美元,两者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均远远高于第三大经济体欧盟的3780亿美元,中国在2022年科研投入经费上已经接近三倍于日本。如以GDP购买平价计算,我们甚至已经超过美国。正是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与推动下,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国际标准不断接轨,在一些单独领域已经做到全球领先。我们一直保持对外开放、学习的谦虚心态,不断调整、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结构,力争让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听到我国在科研领域曝出更多好消息。
二、中美在科研理论领域差距正不断缩小。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首先要正视问题,中美科研差距存在是客观事实。目前在国际科研领域,呈现的还是“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属于科技研发领域的唯一梯队,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构成第二梯队,俄罗斯、印度、巴西、意大利等国家构成第三梯队。而我们属于第二梯队中的“领头羊”,但与同一层次的英国、法国、德国等老牌的科技强国正在逐渐拉开距离,如果保持目前的追赶速度,我们迟早会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反超。
2013年,世界著名数据库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名为《2013年研究前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00个研究热点》。这份报告,因其客观、权威,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被公认为是展示科研前沿的最好报告之一。报告推出以后,得到中国方面的迅速关注,2014年,中科院就与“汤森路透”展开了深入合作,开始联合发布此后的《研究前沿》分析报告。
以2015年的报告为例,这一年统计分析了149个前沿。美国在其中143个前沿中都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08个前沿中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1。中国则在82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6个前沿中排名第1。该年报显示,美国在前沿核心论文覆盖范围上1.74倍于中国,而研究成果、核心论文上,则是中国的6.75倍,差距相当惊人。
差距虽然惊人,但是我们追赶的速度也堪称恐怖,秉持了中国一贯以来坚持的“中国速度”。
2015年,虽然美国在143个前沿中都有核心论文入选,但中国得表现也并不差。在82个前沿中,中国也有核心论文入选,并且在16个前沿领域中排名第1。
2016年统计分析了180个前沿。美国在152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06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1。中国则在68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入选,在30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为第1。
2017年,统计分析的143个前沿,美国在86个前沿中排名第1,中国则在25个前沿中排名第1。比如在环境研究这个课题上,中国就堪称碾压了。
到2022年,我国在11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及55个新兴前沿中,中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52个,占比将近三分之一。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这四个领域均排名第一。
其中,后两个领域长期以来阻扰我们发展的关键领域,去年我们实现世界第一,含金量不言而喻。例如,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国产航母项目,造舰用的特种钢材在材料学获得突破以后,才真正实现摆脱“卡脖子”难题,从此中国人自己的航母可以想怎么造就怎么造,想造多少就造多少。
毫无疑问,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最强的标志。前沿领域,则是一个国家科研的未来!如果一个科研实力强的国家,与一个科研实力大幅落后的国家开战,无疑会形成碾压式的“降维打击”。中国曾经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过去。但幸运的是,中国挺过来了。这些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科研上,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这些是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复兴、中国人自豪的底气和未来。
三、科研应用领域中国已经抢先美国半个身位。
中国和美国无疑是当前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两个国家,尤其体现在科研领域。目前,随着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很多指标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超越美国,比如专利数、高科技产品出口、世界500强公司数量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
近10年来全球创新是由高科技行业引领的,人口多、消费市场大的国家,数据多,科技产品因此更有优势,所以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比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快很多。中国是人口超级大国和超级市场,更具有大数据优势,因此,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更快,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增长。
中美两国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互有长短。中国在理论研究领域弱于美国,而在成果应用上则领先美国;美国在研究领域保持优势地位,但美国经济重视金融产品的结构又注定成果转化多在于知识产权地产出。
例如,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产生的即时通讯软件,最早的即时通讯软件ICQ在1998年被美国在线公司(AOL)以2.87亿天价买断,在美洲与欧洲发展出1亿用户,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即时通讯系统。
然而短短十余年,中国企业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ICQ基础上,我国各种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且整合各种应用场景,不断推出更新产品,超越了即时通讯技术发源地的美国,以至于美西方的IT企业开始逆向抄袭中国企业的创意。例如Facebook效仿了15秒的抖音视频,推出了一个极为相似的Lasso。当美国社交巨头推出群聊和私信服务时,脸书也借鉴了微信通讯应用的一些想法。在共享单车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转移,LimeBike抄袭了中国两大共享单车公司Ofo和摩拜。
更为著名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案例是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美国硅谷的创业团队最早提出电动汽车的概念,1991年,通用汽车研发出第一辆电动车样车——EV-1,由于受到电池技术限制,导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生产了2000多辆电动车以后,通用汽车宣布放弃。
2003年,特斯拉T-Zero采用锂电池后行驶里程达到480公里。2004年,埃隆·马斯克以630万美元的代价入主特斯拉。而今天,特斯拉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位于我国的上海。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对待新生事物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是科研成果井喷式爆发的一个重要培养皿。事实上,虽然美国向来强调政府对于市场不干预,但真正破坏恰恰来自市场地垄断势力。在中国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技术,微信、支付宝等各种应用APP推陈出新。但是在美国,各大金融体系首先考虑的是一旦移动消费取代刷卡消费,会不会对原有的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既得利益,到最后的结局就是,所有金融行业联手抵制移动支付技术的推广。当园丁都不愿意履行本职工作,任由杂草孳生,你还能指望花园百花齐放?
中美对科研基础温床建设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而教育正是科研萌发的温床。中国对教育的尊崇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古代中国最初的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底层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是孔子打破了这种“学在官府”的局面,他最早实行私人办学,是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传说孔子门徒足足有三千之多。先秦典籍《管子·权修》中就明确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点,唐朝推出的科举制度对我们今天都在产生影响。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继颁布,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6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中国高校也于1999年开始扩招,让更多的学子有了深造途径,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巨大基数。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420多万理工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8万多顶级理工科精英进入科学家队列,这是中国未来真正的红利。美国现在每年自己只有22万理工科毕业生,每年从海外引进10万理工科精英进入科学家队列。现在已经有超过5万名各国科学家工程师在中国工作,仅中国科技企业代表华为就有约1500名各国科学家在为其服务。在中美两国制造升级背景下,这才是真正的人口红利,AI技术、生产流水线加持下,国家制造能力已不是仅依靠人力提升质量的年代。
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与新兴技术研究中心(CSET)在2021年曾经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对象为中国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报告显示,近些年中国博士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升,约45%的博士毕业生来自双一流高校,中国的双一流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有36所在2020年ARWU世界高校排名中进入了前500,有21所进入了前200名。约80%的博士毕业生来自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中国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增长上正在快速超过美国。在2000年左右,美国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博士生人数还大约是中国的两倍。但不久之后,中国就实现反超,并一路领先。
同时,该报告还预测,到2025年左右,中国毕业的理工科博士人数为77179人;同时,美国的数据为39959人,美国本土数据(排除留学生)为23256人。中国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博士人数约为美国数据的两倍,美国本土数据的三倍。研究最后总结称,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始重塑全球安全与经济格局,理工科人才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家“资产”。鉴于中国到2025年时可望培养大约两倍于美国的理工科博士,再加之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等原因,美中理工科博士毕业人数的差距,可能会损害美国的长期经济与国家安全。
没有人比美国更了解工科人才的威慑力。二战前后,美国能登顶成为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并一直保持这一头衔至今,与美国在理工研究方面深耕脱不了干系。欧洲战场的残酷致使如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物理人才远渡美国,德国纳粹政府垮台后,美国又收罗了一批德国顶尖科学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美国再一次的赶上人才盛宴,科技的繁荣造就了美国的强盛。
然而世事易变,从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在移民政策方面不断收缩,客观上帮助我们中国实现了人才归国的目标。美国社会近些年强调政治正确,不断拿肤色、信仰说事,也让很多外国科研人才感觉不适,此消彼长,将来会有更多的各国科学家从美国分流到中国,这是中国将来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没有了科技的绝对优势,美国的金融、军事、经济、政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这也是美国特别怕中国崛起的原因。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劳动密集型工作有一个特征,一直尊崇从高GDP的国家流向低GDP的国家流动原则。当初就是从美国到了日本,又从日本到了中国。中国要摆脱血汗工厂的发展模式,摆脱对欧美的依赖,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中国人口4倍于美国,科研从业人员2倍于美国,而且中国人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在这个基础上,由量变引起质变只是时间问题,科技竞争方面,美国使再多绊子,也拦不住我们。在新冠疫情结束,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我们的打压变本加厉,更加疯狂,中美关系事实上已经发生质变,我们每个人都看破而不说破。
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封锁战,不仅会影响到中美未来如何相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更有可能影响到世界历史地发展进程。一味示弱、妥协,不会换来强盗的同情。中美脱钩已不可避免,全球两大强国的正面博弈也正在徐徐开启,或相对温和的斗而不破,或撕破脸的招招致命。而对科技领域控制,将作为这场博弈最大根本性元素,决定这场博弈的结局。美国应该明白,中国不是苏联,不会重现当年国家解体的惨状,在挺过这一轮暴风雨后,中国将一扫百年来之阴霾和晦气,重享古典时代华夏贵胄的荣耀和风光。